文章主要观点
- 1、液相条件怎么摸索
- 2、用液相色谱检测一种新物质,如何设定反应条件?
- 3、...沸点能溶于乙腈的不纯物质如何确定液相色谱条件,急急急!!!_百度...
- 4、如何根据分析液相条件得出制备液相条件
- 5、论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中药质量研究时,如何进行实验条件的选择
液相条件怎么摸索
1、比如是否怕水,有无紫外吸收,分子量大小,极性大小,酸碱性等因素。从这些情况来判断你液相检测的可能条件。
2、色谱条件得靠自己摸索:你先得确定你所做药品的极性,而后你还得查阅相关文献特别是别人以前做过的或类似物质的实验条件。反正记住最佳的色谱条件:出峰时间短,峰形良好,而且分离良好,专属性强。
3、步骤如下:从分析色谱过程放大到制备色谱过程,通常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色谱柱尺寸、填料、流量、操作压力、进样量、产品纯度、产品回收率、色谱分离效果等。
4、内容如下所示:首先必须去进行配制物溶液前处理的工作。找出该物的溶解性,探索出该物的有效溶剂,使该物能在该溶剂中充分溶解,这是物溶液配制的前处理必然途径,也是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含量分析的首要条件。
用液相色谱检测一种新物质,如何设定反应条件?
比如是否怕水,有无紫外吸收,分子量大小,极性大小,酸碱性等因素。从这些情况来判断你液相检测的可能条件。
要用反相的话,在色谱柱能承受的ph范围内,可考虑调整流动相的ph来抑制化合物的离子化,增大疏水作用。极性大的,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亲水色谱作用模式。
条件的选择主要看你的目的了——要检测什么物质。最好的方法是看相关的文献,看看别人是怎么检测这一物质的。液相的条件千差万别,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祝你实验顺利。
γ一般在0.6~0.7,毛细管柱的γ=1。后来 Giddings 和 Snyder 等人在 Van Deemter 方程(H=A+B/u+Cu,后称气相色谱速率方程)的基础上,根据液体与气体的性质差异,提出了液相色谱速率方程(即Giddings方程)。
你要是想做的话建议你先做一下全波长扫描,确定检测波长;然后上HPLC,调整流动相配比以及柱温、流速等条件,得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流速可以先选择1ml/min,再根据出峰情况更改。检测波长可以根据物质的基本性质或全波长扫描确定。流动相也是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的,先大概确定一个,再根据分析结果更改。
...沸点能溶于乙腈的不纯物质如何确定液相色谱条件,急急急!!!_百度...
1、比如是否怕水,有无紫外吸收,分子量大小,极性大小,酸碱性等因素。从这些情况来判断你液相检测的可能条件。
2、3L乙腈中加入300mL甲醇,以高回流比分馏,直至沸点从64度升至80度,此时液体在波长大于240nm无吸收。 在剩下的液体中加入1g氢化钠(需用不含石蜡的产品),并回流10分钟。
3、尽量使用高纯度溶剂作流动相,防止微量杂质长期累积损坏色谱柱和使检测器噪声增加。不纯的溶剂会引起基线不稳,产生伪峰。避免流动相与固定相发生作用而使柱效下降和损坏色谱柱,如使固定液溶解流失和酸性溶剂破坏氧化铝固定相等。
4、首先你要分析这个物质的结构特点,去选择检测器。再根据结构特点,去选择流动相的组成(溶剂的选择、PH的选择、缓冲盐的选择、是否加离子对试剂等)大体确定后,进样看出峰情况,再做优化。
5、一般对于C18柱,有机相比例越大,分离效果越好,但是不是所有比例都允许用的,有些比例会导致流动相极易产生气泡而不能使用,所以一般不采用有机相和水相比例相近的配比。
6、可以先用少量(1滴)三氯甲烷溶解样品试试看,然后用流动相稀释。如果稀释后仍有少量不溶解,就离心后取其清液进样。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根据分析液相条件得出制备液相条件
-般来说,80%~85%的有机物原则上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诸仪分析。
比如是否怕水,有无紫外吸收,分子量大小,极性大小,酸碱性等因素。从这些情况来判断你液相检测的可能条件。
高压:流动相为液体,流经色谱柱时,受到的阻力较大,为了能迅速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加高压。
根据柱效理论分析,基质粒度小,塔板理论数N就越大。这也进一步证明基质粒度小,会提高分辨率的道理。 再者,高效液相色谱的恒温器可使温度从室温调到60C,通过改善传质速度,缩短分析时间,就可增加层析柱的效率。
首先你要分析这个物质的结构特点,去选择检测器。再根据结构特点,去选择流动相的组成(溶剂的选择、PH的选择、缓冲盐的选择、是否加离子对试剂等)大体确定后,进样看出峰情况,再做优化。
论述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中药质量研究时,如何进行实验条件的选择
1、高效液相色谱法正向色谱条件选择的关键是根据目标化合物的物化性质和样品矩阵特征,选择合适的色谱柱、移动相、流速和检测波长,以达到高效、快速、准确的分离和检测目的。
2、就一般情况来说,你想确定合适的液相分析方法,应该首先搞清楚你检测的物质中都含哪些物质,根据它们的分子式及结构物性,物理化学性质来选择合适的分析条件。比如是否怕水,有无紫外吸收,分子量大小,极性大小,酸碱性等因素。
3、(2)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以主成分为对照,用杂质对照品测定杂质的校正因子。杂质的校正因子和相对保留时间直接载入各品种质量标准中。
4、其不同之处是高效液相色谱灵敏、快速、分辨率高、重复性好,且须在色谱仪中进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